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斩杀关羽;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大败后病死白帝城。这两场战争直接改变了三国的走向,也让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可能。这两场战争都是爆发在蜀汉与东吴之间,东吴的统帅分别是吕蒙和陆逊。但是在后世,骂陆逊的少,骂吕蒙的多,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把这两场战争做比较,答案并不难找。
1、格局问题。
当时刘备、曹操、孙权三足鼎立,曹操实力最强,刘备和孙权联手,加上地理优势才能勉强抗衡曹操。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刘备不说联盟,至少也要做到守望相助,才能生存下去。但是在吕蒙的谏言下,孙权同意了奇袭荆州的计划,这样也就切断了孙吴和刘备联手的可能。可以说,从此刻开始,两家势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为了一时的得失而损害大局,这是很多人看不起吕蒙的地方。假如周瑜或者鲁肃还在,绝对不可能同意这样的计划。
反观陆逊,是在刘备提兵来攻的情况下被迫出击,算得上是临危受命,最后一战胜之。没有犯格局上的错误,甚至在军事谋略上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

2、胜利方式。
除了格局问题外,吕蒙在行事上也堪称卑鄙。虽然东吴的两场战争都赢了,但是吕蒙是靠偷袭取胜,陆逊是正面硬刚,加上计谋运用得当,在窥伺蜀军破绽之后一战胜之。这样,骂名自然会落到吕蒙的头上。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威震华夏。于是,关羽携大胜之威,率军北上,围攻襄阳和樊城,想要借机扩大战果。吕蒙借机上书孙权,意图偷袭荆州。孙权同意。
于是吕蒙先是故意称病骗取关羽的信任,然后于十一月让士卒都穿上白衣伪装成商人(当时商人的着装特色)连夜渡船。当时东吴与刘备政权之间依旧保持着联盟的关系,双方商贸频繁,导致蜀军士兵被伪装的吴军欺骗,猝不及防之下全部被俘。加上糜芳等人与关羽不合,直接献城投降。至此,关羽丢失了大本营,陷入两面受敌的态势中。
如果仅仅是背信弃义,还凸显不出吕蒙的无耻,他更无耻的操作还在后面。得到荆州之后,吕蒙派人把关羽部下的家眷全部抓获。有了这个把柄在手,关羽的手下立即没有了斗志。无奈之下,关羽只能带着十数骑走麦城,最终被东吴擒获。
其实到了此刻,情况还没到最糟糕的地步。因为孙权虽然偷袭了荆州,但是只要关羽不死,以他为筹码,依旧可以把孙刘联盟维持下去。刘备也只能吃一个哑巴亏。为了大局只能认栽。
但是偏偏吕蒙为了获得封赏下令关羽父子斩首。这个操作恐怕也是孙权没有料到的。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个细节。吕蒙偷袭荆州的计划只与孙权商量过,但是却被陆逊猜测了出来。他告诉吕蒙:“关羽自负骁勇,欺压他人,刚刚开始取得大功,就骄傲自大,一心致力向北进攻,对我军未加怀疑,不听说您病重,必然更无防备,如果出其不意,就可以将他擒服。您见到主公,应该妥善筹划此事。”吕蒙听完大惊(这段话不是来自《演义》,而是来自《资治通鉴》)。
在陆逊的话里,对于关羽的处置方式是“擒服”,而非斩杀。不知道是不是陆逊特意提醒吕蒙关羽不能杀,才有此表述。
这是第一个细节。
第二个细节是当吕蒙把关羽的人头摆在孙权面前的时候,孙权的处置方式是把关羽首级送给曹操。
从这个举动可以看出,孙权并不想承担斩杀关羽的后果。显然内心并没有想要杀死关羽。

不过这个判断和《蜀记》中的记载有一点出入,《蜀记》记载是孙权在左右的劝诫下下令杀了关羽。但是这和孙权后来的一系列操作对不上。而且关羽是在临沮被擒,在临沮被杀。如果是孙权想要杀关羽的话,至少也会把他押解到自己面前斩杀,或者至少也要在三军面前斩杀他,以振奋士气。而不是这么着急。所以个人更倾向于他是直接被吕蒙下令斩杀的。
而在这件事之后不久,吕蒙就诡异地暴毙了。虽然有说法是因为瘟疫或者旧伤复发,孙权在当时也尽了人主的本分,但是后人对于吕蒙的真正死因从来不乏猜测。
综上,无论是从人臣角度上来看,还是从个人品行上分析,吕蒙的做法都不合格。那么被后世很多人讨厌、谩骂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重要的是后来关羽成了忠义的化身,而吕蒙又是靠着背信弃义、背后偷袭、挟持士族家眷等一系列下作手段打败了关羽,自然更容易变成百姓唾骂的对象。尤其是在《三国演义》问世后,骂吕蒙的人就更多了。
至于陆逊,他的一系列表现并没有太多值得吐槽的地方,各为其主,并无过错。最多会有一些蜀粉骂他。
最后,很多人说吕蒙偷袭荆州是刘备借荆州不还,背信弃义在先。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不要被《三国演义》误导,刘备借荆州并不是演义中那样,孙权也不会那么蠢,白白将地盘拱手相让。不过是各自为了己方利益考虑,达成的结果罢了。而且在吕蒙偷袭荆州之前,这笔账刘备就已经还了。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fuye5588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mingnet.com/2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