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
一、 由幼到小的几个变化
(一)教育形式由“玩”到“学”
幼儿园寓教于乐幼儿教学以游戏为主,教师的授课方法灵活多样,活动场地即课堂,餐桌即课桌,没有学业检测压力。小学主要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各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单人单桌,氛围严肃,有作业任务和必要的学业质量检测。
(二)教学内容由“浅”到“深”
幼儿园学习内容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素养以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想象、语言表达等能力为主。小学的教育内容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抽象水平相对较高,对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和接受能力要求较高。
(三)生活管理由“松”到“紧”
幼儿园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节课15-20分钟,游戏活动的时间较多。而小学学习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一节课40分钟,课时量增加,早读、午写、阳光体育一小时,每天上课时间较长,作息制度严格,纪律及行为规范都有强制性要求。
(四)师生关系由“依赖”到“独立”
幼儿园保教并重,一般每个班配备“两教一保”,幼儿的各种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所有行为教师基本全程陪同,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幼儿对教师有较强依赖性。小学课程多、老师多师生接触局限在课堂之内,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小,更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
二、 做好幼小衔接的几个措施
(一)培养学生规距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年级入学就要开始培养孩子规距意识。要让孩子深刻认识到的内涵。幼儿园老师更多的是包容、表扬,而小学,要求学生守纪律、明赏罚,要遵守班规班纪、校规校纪甚至遵纪守法,违反就会被处罚,要求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培养学生责任担当,让孩子树立规距意识很重要。
(二)重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要让孩子认识到时间的价值。规定作息时间,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保障充足睡眠,养成做计划的习惯,根据自己的时间制定各种计划。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比如晨读习惯、书写习惯、思考习惯、预习习惯、自学习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更快适应小学学习的节奏。培养学生行为礼仪,学会如何和老师同学相处,要培养学生交往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融入小学校园学习生活环境。
(三)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幼儿园时学生享受的是“保姆式”服务,吃喝拉撒睡都有人管。而到了小学,所有事情都需要孩子自理,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避免出现尿裤子、不上小学、要家长陪读等现象。
(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进入小学,是正式学习生涯的起步。2022新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给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学习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学生确立现在的目标,明确成长方向,能让学生及早的产生学习动力。
(五)完善机制、协同共育
强化小幼协同,通过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完善共育机制推动科学衔接、有效衔接。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幼小衔接适应期,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通过实施幼儿园入学准备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搭建过渡阶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幼小过渡。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fuye5588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mingnet.com/2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