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点关注,军营不迷路。
2002年1月9日,那一天,轮到我们6班站学员队大值日。当天下午,全队学员刚从九里小学跑完10公里回来,一个一个边活动身体,边陆陆续续地回到了班级。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正在那个时候,班里正在站队值日的阿信同学,不知为何,悄悄地跟在我身后。看他神神秘秘的样子,我满以为,他是准备让我跟他换队值日的,而我也做好了吃完晚饭后,替他的准备。
谁知道,没走几步,阿信便一个箭步冲在了我的前面,手里拿着一个信封,在我面前一个劲儿地晃,边晃边喊:“老施,你上稿了,还是《解放军报》!”
“是吗?快拿我看看。”当时,我真得不敢相信自己写的稿件,竟然能在中央媒体上发表。于是,迫不及待地拆开了那个信封。
就在撕掉信头的那一刹那,果然,看到了一张解放军报,拽了报纸后,还附有一张编辑部发来的用稿通知单,改后的稿件题目是《成功在于点滴勤》,真得中稿了!

要说,对于以中文写作见长的学员队来讲,能够在报刊上上稿,而且,还是中央级别的稿件,那绝对是荣誉的象征。
当时,队领导为了调动我们上稿的积极性,可以说,用尽了各种激励措施。什么入党优先考虑,周末优先外出,实习队干部优先,一个月内不用出公差等等。如果,那时还可以提职加薪的话,不用问,这一招也保准能用上。
对于我而言,上稿《解放军报》这件事一夜之间便在队里传开了。队领导专门利用晚点名时间表扬了我。回到班里,全班小值日讲评时,班长也做了重点表扬,然而,接下来,问题来了。
“上这样的稿件,稿费一定不少吧?”正当全班人员一个个去水房洗漱的时候,睡在我对铺的阿刚来了一句。
“是啊,肯定差不了,至少也得百八的。我感觉阿施,有必要就这件事,意思一下。”班里的阿忠,又做了补充发言。
“先别着急,看看稿费多少再说,多赚多请。”当时的我,非常肯定地回答。就这样,用稿费请客的事儿,便铁定了下来。
没出一个月时间,那篇稿件的稿费下来了,整整60元。按理说,确实不算少,当时,我们一个月的津贴才100元,60元,可以说,足足半个月的零花钱。

(徒步行军,一路风餐露宿,能喝口酒,真是爽)
因为时间,已经比较久了。请客的事儿,班里的一些人似乎已经有些淡忘了。但我还是觉得,既然已经有言在先,便不能就此食言。
于是,在一个周六晚上,一方面,的确要根据稿费的数额情况,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也为了控制一下波及面。
我便约了班里的阿根、阿刚、阿信还有阿忠4个人,跟班长提前打好了招呼后,便指定好时间、地点,便采取“小群多路、分头前往”的方式,偷偷摸摸地来到了军人餐厅。
原本,是不准备让阿刚参加的。因为,他属于只喝一口啤酒,脸就能红一半的那种,生怕他喝完酒,晚上回去不好交待。
后来,没有办法,他是庄河的,一直对那笔稿费耿耿于怀,而且执意要吃军营餐厅里的那盘“庄河大骨鸡”。同时,全学员队都知道,大骨鸡这道菜确实美味。再想一想,平时一起摸爬滚打的战友,有福同享,也是应当的。
就这样,那天晚上,人员陆续到齐之后,我们点了久违的“庄河大骨鸡”、鱼香肉丝、干煸茶树菇还有一个菠萝咕咾肉,喝着2元一瓶的大棒啤酒,美美地吃了一顿。一算账,一共90元,除却稿费,自己还倒贴了30元。
好在,当时的大棒啤酒中奖率超高,基本上是喝一瓶中一瓶,结果,那天晚上,花了5瓶酒的钱,喝了将近10瓶酒,这样算下来,还省了一些费用。
由于班长做内应,喝得真是毫无压力,直到点名时,才匆匆忙忙地赶了回去。
如今,这件事情已经过去正好20年了。现在,在部队喝酒已经属于禁止行为,万万不可以的,但那份花小钱,可以寻得大开心的事情,却再也难以重现了。

(一辈子兄弟,一辈子真情)
而这件事儿,也由此深深地留在了记忆当中,至今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当下,若请一次很体面的客,别说60元,600元或许都下不来。从军营的操场,回到地方的职场,已然难以找到昔日聚在一起,有话敞开唠,有肉大口吃,有酒大碗喝的感觉了,更多的,则是一种象征性的应酬。
而对于这样的酒场与应酬,自己也屡屡参加过,真心觉得,如此的酒场与饭局,还是尽量少去、不去,既易伤身,又会伤神,何必呢。
一是缺乏共同语言的酒,不喝
或许,是自己不善于言谈的原因。每次跟其他人喝酒,最为反感的,就是喝酒前,要先造个句儿。

想一想,什么时候,也能像以前在军营时,喊个一二,然后,甩手就是干,这样来得痛快。
不仅如此,有些职场应酬,都是大凡喝一口酒,都要先讲两句。而一旦造句不妥当,不贴切,甚至还要自罚三杯。让人感觉,喝一口酒,要经过审核,得费很大的劲儿。
明明可以痛快地喝酒,却硬生生地演变成了酒前“赛诗会”与“接龙游戏”,结果就是,一场酒局下来,菜基本上都是原封不动地在那里挺着。
此时,每个人的肚子里却经他人的左劝右说后,个个装了满肚子酒,直到晕晕乎乎,甚至直接冲大地喊话,才算完事儿。如此,真的是,既浪费又遭罪。
所以,为了能尽量保持喝酒的痛快性与顺畅度。离开部队后,再选择与他人喝酒时,我尽可能保持一种边界感。
也就是,酒桌上唠不到一块去的,一提喝酒就这规矩,那要求的,非要来个七浑八素的,我是断然不会参加的。或许,在别人眼里,是一种清高,但在本人看来,则是一种自在。
倘若,旨在放松的喝酒,还要经历左碰壁、右撞墙的,这也不是,那也不对,莫不如就此作罢。

二是没有感情基础的酒,少喝
从部队回到地方的当年,我便入职了一家私企,后来,因公司运营需要,还有个人是部队出身的原因,公司老板便让我转岗从事某销售。

由于自身性格原因,本来就不擅长各种杂七杂八的应酬,但考虑到这份工作毕竟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亲戚介绍的,说走就走也不好。
于是,便硬着头皮先尝试做一两个月看看再说。而在实习期间,恰恰就碰到了一位某领域的新客户需要开发。
带我去见客户的是公司销售总监孙总,那天晚上,我和孙总选择在一家烧烤店来招待那位客户。由于我是新人,吃饭期间一直没能搭上话。
后来,酒已经喝了将近一半了,孙总提议让我表示一下。当我站起来,做完自我介绍,准备敬酒时,那位客户竟忽略了我的存在,直接越过我,又开始跟孙总唠了起来。当时那个尴尬劲儿,就别提了。
看着对面客户那一副嚣张的作派,我真心想把杯中的酒,直接泼在他的脸上,然后一走了之。后来,想一想,还是算了。好歹自己也是受过多年教育的人,跟这样的人,属实犯不上。

不过,经历了那次挫折过后,我直接向老板提出了辞职,离开了那家公司。
后来,每次再碰到酒局时,我都要提前问一下组局之人,都有谁参加。如果,有自己不认识的,不想认识的,自己都尽量选择避开,以免再次遭遇不必要的尴尬。
三是动利性太明显的酒,慎喝
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周末,自己正在家里睡觉,接到原先在同一部队的老领导(现已转业回到地方)打来电话,称晚上他准备组个酒局。

起因在于,也是原部队的一位战友因维和立功,有必要一起聚一下。当时听完,我感觉也是合情合理,便欣然前往。
谁知道,到了指定的包间过后,组局的那位老领导却迟迟未到。大约过了将近半个小时,那位老领导,才赶到,与他同时进来的,是那位立功人员。
刚一落座,或许是老领导表示歉意,从自家带来几只大飞蟹,以犒劳大家。一切准备就绪后,没过多长时间,飞蟹也已经煮好并端上来了,等了这么长时间,大家早已饥肠辘辘了,也特别想尝一尝刚煮过的海鲜。
但那位老领导,又开始寒喧起来,张口闭口不离表扬那位立功人员。“领导,我们还是先吃几口菜,你再讲吧。”其中,有一位人员终于有些忍不住了。
就这样,迟到的饭局终于开喝了。本以为,可以进入随意发挥阶段了。没想到,在接下来的几句对话中,我与其他几位战友,才真正意识到,那位老领导组局的真实目的,不在于维护什么感情,而是借此机会,想让那位立功的部队人员的爱人,多照顾一下他家里即将上高中的孩子。
而我们这些其他人员,充其量也就发挥了陪衬的作用。再想一想,那位老领导也正是用心良苦。而且,不仅如此,听说我自主到武装部门工作,酒桌上,又不忘加一句,“我亲戚家有个孩子想当兵,到时帮我考虑一下。”
由此,本来,可以喝得很尽兴的酒,喝到最后,却变成了扫兴。想起那句话,上帝给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价格。

莫说上帝,就是他人发出的邀请,也往往都掺杂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什么时候都是如此。
因而,每次参加酒局,建议都要权衡一下,你与对方的对等价值在哪里,倘若没有或者不值,那么,这样的酒局,还是慎去。

(无悔青春,无悔军旅)
现在,想一想,跟昔日一起同甘苦、共患难的战友们共同举杯的日子,真得是越来越难得了。回到地方,所经历每一次酒局的不适应,也算是水土不服吧。
但每每回味都会愈发觉得:酒,还是辣的香;情,还是纯的真!致自己,敬过往!
@职路施语,18年老兵,18年真心话,为你分享有趣有料的军营职场故事。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fuye5588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mingnet.com/2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