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不是三国演义里的那个刘备,而是正史中的那位历史人物刘备。因为我看三国演义的时候,还是比较喜欢刘备的,因为他识人善用;而曹操给我的感觉是奸诈的。但是有好多人都更喜欢曹操。所以,在正史中,刘备到底是怎样的历史人物?
如果从人生际遇来讲,刘备算是一个成功者;从政治追求来讲,讲刘备又是一个失败者。

卖过草鞋,当过县丞,做过县令,早年间的经历无一例外.…..不成功,即使是做官也都是芝麻绿豆的小官儿,更可怜的是,小官儿最后还因为种种原因没得做。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却最终成为了复兴大汉的最后希望。最终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个人努力和个人魅力依然在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不想说虽败犹荣,虽然刘备的确配得上这四个字。只能说,刘备从某种意义讲,不能算失败。有人说,人到中年,才知刘备不易。
的确,年龄越来越大,就越知道刘备才是真正的勇敢者和追梦者。怎一个惨字了得?
刘备一直以皇族之后自豪,内心的自豪感和贫困现实的反差应该对他的心灵形成了很深的折磨。不过这都没有阻止刘备成为一个有梦想的人,并一直努力追求着他的梦想。
相传,刘备家屋舍东南角篱上有一桑树高有五丈余,从远处看上去就好像车盖一样,来往的人都觉得这棵树长得不像凡间之物,认为此家必出贵人。

刘备很小的时候与同宗小孩在树下玩乐。护兰桑树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
可见,就和我们每一个人在年幼的时候都是心怀着远大的理想一样,刘备也曾经有一个梦。
不过刘备和我们不同的是:我们渐渐地被生活所击倒,忘记了或者说放弃了我们曾经的追求和理想。
诸葛亮被誉为“多智近妖”,其才智可不是一般的高,但这样一个能气死周瑜的牛人,却被刘备拿捏得死死的,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刘备的控制,这是为啥呢?

刘邦,朱元璋纵使牛X,但他们也是跟随时代潮流,因为那年代不缺底层出身的大佬。
刘备牛就牛在,与他同时代的大佬,几乎都是官二代!!!刘备空有汉后壳而已,对他帮助,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你要知道,刘备带兵平乱,好不容易当个小县长,还被欺负,有人觉得他不配。换成曹操,袁绍,你敢想?

蒋宛,刚出场,屁功劳没有,就因为有背景,刘备让他当县长,他还不服,理直气壮叫板。由此可见,那时代,就是官二代有理,就是豪门贵族有权。
刘备凭着本事,一步一步成为割据一方的雄主,你说他牛不牛。所以曹操才会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
说起来,刘备与诸葛亮的时空交集,最有名的桥段莫过于“三顾茅庐”了,而也就是因为这事儿,诸葛亮彻底掉进了坑里,从此再也没爬上来。也正是因此,佐证了刘玄德其人对人性、人心的认知之深足以让人望尘莫及!

而其后,刘备能鼎足三国,与他的操控人性之能也不无关系,不信看看下面的故事:
一日,刘备听闻某地有大才,可比周公、姜子牙之贤,于是决定收为己用,派人对诸葛一族做24小时无缝监控。
某日,属下报孔明远行,刘备遂大张旗鼓前去拜访,吩咐手下访贤未得之事需大力宣传之。此后,刘备故技重施,二访贤臣而不遇的声名被人津津乐道,令大众追捧为文王第二。

多日后,刘备见声势已足,于是当属下回报诸葛亮在家时登门拜访。刘备访贤之名令孔明铭感五内、感激涕零,而诸葛亮的管仲之才也让刘玄德心中窃喜莫名,于是二人一拍即合,诸葛亮遂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言。
各位看明白了么?所谓的三顾茅庐,可能只是刘备这只老狐狸做的一个仙人局,骗人为他卖命之余还要感恩戴德,其心机之深无人能及。

话到三国鼎立之后,刘备弥留之际,唤文臣武将做托孤之举,对孔明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听了这话,再看看诸葛亮的表示。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看到没有,刘备临死前也没有放过诸葛亮的意思,毫不犹豫地放出了一个大杀招,在所有文武大臣的见证下,以至高无上的道德绑架,把诸葛亮绑在了他儿子的战车上,让诸葛亮对刘禅无法取而代之,更不能离而弃之,只能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业进行到底!足见,刘备对人性和人心的揣摩和把控,已经到了一种骇人听闻的地步。

当其时,说白了,刘备就是一个情商高手、心理大师,对人性人心理解之透彻、运用之老辣,以上两事可见一斑,情商之高足以堪称一代宗师。相反,诸葛亮的情商对比于其智商来说,简直只能用弱爆了来评价。
所以,不得不承认,刘备对人性的认知、对人心的把控已到了一种妙到毫巅的程度,其情商之高,就算到了现代,也必定能成为一个身价亿万的超级富豪,绝不输于当下任何一个风云人物!而诸葛亮到了现代,怕也就是当一个高级参谋的命吧?
你们说呢,各位?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fuye5588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mingnet.com/2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