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在哪里,黄埔军校在哪里

常州岛俗称黄埔岛,距广州15公里。90多年前,大约有5,000多名年轻人, 先后来到这座小岛走进黄埔军校,在这里学习军事和革命理论。这些青年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个别人来自越南朝鲜,马来西亚。

他们中间有知识分子,有工人,有农民,有雇员,也有从旧事军校投奔过来的学生。他们来到这里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打倒列强,伐除军阀,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去奋斗。

黄埔军校,是在军阀混战的炮火中诞生的,而这所军校的创始人,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黄埔军校在哪里,黄埔军校在哪里

孙中山(1866-1925)

20世纪20年代,中国处在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的铁蹄之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势力,仅局限在广东一隅之地,在与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抗衡中,孙中山所领导的每次革命几乎都因为军队的反叛而中途夭折。 1922年6月16日,这是让孙中山痛心疾首的一天,原为广州革命政府陆军部长的陈炯明叛变革命,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被迫退到永丰舰上,才得以脱离那场灾难。

面对所遭受的重大挫折,孙中山感悟到,必须要建立一支具有革命思想的军队。

而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此时也十分关注孙中山和他领导的国民党,曾多次派遣李大钊,林伯渠与孙中山一起,探讨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进一步使孙中山认识到,走俄国革命道路,创建军事学校建立革命军的重要性。

1923年8月16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先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为创办军校做准备。在3个月考察时间里,代表团参观了苏联第二步兵学校,军用化学学校,海军大学等。苏联红军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代表团向苏方军事委员会提出,希望能派军事顾问到中国仿照红军编练军队,派去的人越多越好。

黄埔军校在哪里,黄埔军校在哪里

苏联红军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孙中山在会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会议决定开办军官学校,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并委任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校址选定为广州黄埔常州岛。

孙中山将黄埔军校设在这里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晚清时这里曾办过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部分建筑可以为军校所用。另一个原因则是当时的广东政治环境险恶,远离市区的常州岛是办军校最理想的地方。

由于校址选在黄埔常州岛,后来人们就习惯的将陆军军官学校称为:黄埔军校。

国共两党的顺利合作也积极推进了军校的创办速度,1924年2月20日,黄埔军校筹委会确定第一期招生324名,另招备取生30至50名。

由于当时各省都在军阀铁蹄之下不易公开招生,就委托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回原籍后代为招生。中共中央发文,指示各地党部选派党员青年团员报考军校。当时的招生条件为中学学历以上,身体健康具有革命倾向的进步青年。招生地点主要在上海,长沙,北京,武汉,广州等地。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创办的一所新式军校,很快就在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中掀起了投考黄埔军校的热潮,当时全国的青年有一个口号就是:到黄埔去,到黄埔去。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满怀报国豪情投奔黄浦岛,当他们走进军校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就是校门上贴满的横幅:“卧薪尝胆,精神不死,怕死的别进来。”

黄埔军校在哪里,黄埔军校在哪里

黄埔军校校门

黄埔军校最高领导机构为校本部,孙中山任陆军军官学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校本部之下分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6个部门。经过几年的酝酿和筹备,黄埔军校终于诞生了。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了开学典礼,同样是在这一天,两年前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刻意选择这个日子,作为军校的开学典礼是极具象征意义的。

这一天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起的很早,在清晨的朝阳中,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乘江固舰从大本营出发,直抵黄埔军校码头。

黄埔军校在哪里,黄埔军校在哪里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望着码头上迎接他的600多名戎装整齐,英姿飒爽的军校师生,和眼前修整一新的校舍,饱经沧桑的孙中山感慨万千,在长达一个小时之久的演讲中,他深切的说道:中国革命十三年,只得到一个空名,是完全失败的,就是到今天也是失败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开办这所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演说,日后成了军校师生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开学典礼这一天,是黄埔军校师生深受鼓舞的一天。作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把这一天的活动安排的井然有序,恰到好处的展示了他的组织领导才能,备受孙中山及各方面委员的赞赏。这一天,也是蒋介石在国民党政治舞台上发迹的起点。

蒋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被委任为黄埔军校校长时年仅37岁。曾先后就读于保定军校和日本政武学校,参加过辛亥革命。孙中山落难永丰舰时他闻讯赶来与孙中山共患难,从此深得孙中山信任。

黄埔军校在哪里,黄埔军校在哪里

蒋介石崇尚清兵将领曾国藩,胡林毅的恩威并施的志军之道,欣赏商鞅变法实行的连做法,深受这些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治军之道影响的蒋介石,强调下级对上级,士兵对长官的绝对服从,和万死不辞的效忠。在他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学生名录。每星期,他都用大量时间找师生个别谈话,亲自记下对学生的评语,就在这些名单里,很多学生后来成为了他的得力骨干和嫡系部队的将领。

黄埔军校第一批的主要教官,是由国共两党精心挑选的,总教官何殷卿,教授部主任王柏林,教练部主任李济深,副主任邓衍达,共和国开国元勋叶剑英也曾在黄埔军校创建时委任过教授部副主任。在黄埔军校工作过的还有聂荣臻,时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当时担任政治教官的还有恽代英萧楚女

从黄埔军校筹办开始,苏联政府就陆续派遣了大量的军事顾问。在黄埔军校任职的苏联顾问先后有政治顾问鲍罗廷,军事顾问加伦巴普洛夫等。苏联顾问都是苏联政府认真选派的红军将领和军事专家。他们和中国教官一起,组成了黄埔军校主要的师资力量。

黄埔军校在哪里,黄埔军校在哪里

苏联军事顾问

1924年广东革命政权四面受敌形势险恶,为了快出军事人才,在苏联顾问的提议下,军校效仿苏联红军学校的教育方法制定了半年的训练计划。军事教学日夜进行非常紧张。学生们在校期间都戎装待命随时准备开赴前线参加战斗。

黄埔军校初创时期仅有粤造步枪30支,训练时学生们只好用木棍代替枪支,尽管处境艰难,军校仍非常重视军风军纪,学生违反纪律一律关禁闭。

随着军校的不断发展,到第四期时,学生已达2,600多人,原有的校舍和教室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在本岛的平岗,蝴蝶岗对岸的鱼珠,沙路等地开始分驻学生。但由于经费上的严重不足,这些分驻的学生,实际上大部分都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里。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开学时,课程设置简单的分为学科术科两类。学科以队列,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为主。术科以战斗教练,宿营,战斗联络为主。从第二期开始,学生实行分科教学,设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五科。到第四期时根据形式的需要,增设了政治,交通,无线电和航空等科目。为了使军事教育更有成效,黄埔军校加强实战应用,课堂讲授之后就进行战术演习,以求达到知行合一的训练目的。

参照苏联军校的模式,黄埔军校建立了党代表制度,担任党代表一职的廖仲恺时年47岁,作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身兼党政要职的廖仲恺为了办好军校,他呕心沥血,从制定校章,任命教员,到制定教学计划,购置服装书籍他都亲自办理。

黄埔军校在哪里,黄埔军校在哪里

黄埔慈母

由于军阀把持广东财政,孙中山批给黄埔军校的经费很难凑足,经济十分困难。甚至,连学生一天三餐的伙食都难以保障。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在《我的回忆》一文中这样写道:为了办好黄埔军校,他常常夜里到杨希闵吸食鸦片烟的烟床边去等杨希闵签字,然后才能领到款来送去黄埔军校。

为了黄埔军校的生存和发展,廖仲恺任劳任怨,尽心尽力,被学生们尊称为黄埔慈母。

1924年10月,一艘名叫沃罗夫斯基的苏联舰只悄悄驶进黄埔岛。这艘苏联舰艇,为黄埔军校运来了8,000只步枪,400万发子弹。这对于一直缺少枪支弹药的黄埔军校来讲,无疑是雪中送炭。在这之后,苏联政府又分批运来了大批军械,在经费上,苏联政府也不断给予无私的援助,据统计苏联政府提供的办学经费,先后达200万卢布之多。

在教育上,黄埔军校推行军事政治并重的方针,政治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政治气氛也十分活跃,这是旧式军事学校所没有的。

1924年10月,一位年轻英俊的青年教官走进了这间办公室,他一出现在黄埔军校的讲台上便以思想敏捷,政治观念崭新的魅力打动了所有师生,他就是年仅26岁的周恩来。

军校初期,政治部主任一职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军校的政治部形同虚设,廖仲恺决定请中共推荐人选,由共产党员张申福推荐远在法国留学的周恩来回国担当此任。

黄埔军校在哪里,黄埔军校在哪里

上任后的周恩来很快就建立了政治部的机关,增设指导,编纂,秘书三股,重新制定了政治教育计划,增加了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概论,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等政治教育课程。政治部还自编了大量通俗生动的辅助教材,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反地反军阀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时的黄埔军校既宣传三民主义,又宣传马列主义,对不同的革命思想的兼收并叙使军校的精神面貌,充满朝气和革命活力。

这所倾注了孙中山毕生梦想的军校,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担负起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特殊历史使命。

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创造革命军,因此黄埔军校从开始就与军队融合成为一体。1924年10月相继成立了两个教导团,苏联的援助不仅把学生武装起来,也为教导团备足了枪支弹药,学生军和教导团的军事训练更多的是通过真枪实弹的战场锻炼来完成的,是名副其实的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应冯玉祥的邀请北上与段祺瑞共商国事,出发前孙中山特意来到黄埔军校,与师生们话别,看到学生们精神饱满,动作敏捷,孙中山极感欣慰,他语重心长的说道:余此赴京明知其异常危险,将来能否归来尚不一定,尽管黄埔军校学生能忍苦耐劳努力奋斗如此,必能继吾之革命事业,实行我之主义。临别之际,师生们依依不舍,没想到这次离别竟成了永别

1924年的冬天,中国南北方的政治形势都十分严峻。北方各派军阀对北京政权的争夺十分激烈,而在南方受英帝国主义支持,广东军阀陈炯明大肆扩充军力,妄图推翻广东革命政府。在这种危险的形式下国民党中央于1925年1月25日决定先发制人进行东征。消灭陈炯明的反革命势力,建立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

鉴于革命形势的需要,黄埔军校把刚建立的两个教导团和第二期步兵总队,炮兵营,工兵队,辎重队和第三期入伍生第一营组成黄埔军校校军,一起编入东征军右路军参加东征。

第一次东征于1925年1月31日誓师,2月1日出发,27岁的周恩来作为最高政治长官与年长他11岁的蒋介石校长一起率部出征,1月30日周恩来亲自向校军做东征的政治动员,阐述东征的意义和胜利的条件,要求官兵既要奋勇向前,又要遵守群众纪律,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援助。为了区别于其他军队,周恩来布置政治部发给每一个参战师生一条红布带系在脖子上作为校军的标识。后来系着红带子的黄埔校军被誉为东方的红军。

校军果然不负孙中山的希望,他们奋勇向前所向披靡,成为东征军的主力。1925年2月15日,校军攻打淡水200名奋勇队员,冒着敌人猛烈的火力登城,军校学生蔡光举腹部中弹仍坚持战斗,终因伤势过重而成为军校第一位阵亡学生。

淡水战斗后黄埔军校校军一路挺进,又与数倍之敌血战于绵湖,一举将敌击溃占领兴宁。3月下旬,孙中山在北京不幸病逝的噩耗传到前线,30日校军在兴宁举行孙中山追悼大会,周恩来致悼词蒋介石讲话。他们号召官兵化悲痛为力量奋勇杀敌,完成总理遗志。

黄埔军校在哪里,黄埔军校在哪里

孙中山遗志

1925年10月1日,黄埔军校校军又进行了第二次东征,这一次彻底摧毁了陈炯明的反革命势力,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北伐奠定了基础

黄埔军校诞生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经历了由军官学校到铁血战场的洗礼,锻造出一大批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军事政治人才。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fuye5588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uanbao58@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mingnet.com/3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