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大熊猫是独居动物。大熊猫幼仔从出生到大约四岁,都是跟母亲一起活动。在此期间,跟着母亲学习吮奶、进食、躲避、攀爬、玩耍、转移等基本生存技能。
四岁以后,雌性大熊猫进入成年,狠心的母亲会赶走女儿,女儿不得不离开母亲向外迁移,开始了一生的独居生活。虽然是独居,但在野外,大熊猫在领地的分配、求偶、通行路径等方面确实需要相互联络沟通。怎么完成这样的沟通呢?
方式是通过嗅觉和听觉来完成:大熊猫通常在宽阔地带的大树上蹭屁股,留下尿液和肛周腺分泌物,这些尿液和分泌物里含有该个体的领地、活动路径、身体是否处于发情期等信息。其它个体来到这棵树前仔细通过嗅觉“浏览阅读”辨别这些信息,来确定自己行为。这种树我们称之为嗅味树或消息树,实际上就相当于森林里的“布告栏”或“留言板”,这样,个体之间就建立了信息交流渠道。
这种蹭屁股行为,一般先在大树周围观察,看有没有其它危险情况,然后在大树跟离地约七至九十厘米高度反复闻一闻,根据气味判断有没有其它动物来过,有没有标记,了解这是谁的领地,决定是离开还是留下。在大树前找找树上有没有可以食用的地衣、苔藓之类的,有时也拱开地面植被,找找昆虫之类,打打牙祭。蹭屁股有几种:一是单纯地蹭痒痒,身体一部分接触树干,反复摩擦七、八次,这不涉及信息交换;二是撒尿,单后肢抬起离地,搭在树干上,另一后肢悬空,两个前肢在地面做支撑,撒尿过程持续三至四秒,然后离开;第三种是大、小便一起来,这也只需要抬起一个后肢,一般先撒尿后拉便便;最后一种是真正的蹭屁股,双后肢抬起,均搭在树干上,屁股上下左右反复摩擦五、六次,再下来离开。后面三种都有信息交换,它的个体特征、身体状况等信息都留在尿液和肛周腺的分泌物里,等待其它个体来“读”它,完成信息沟通。结果作为后来者跟随、交配、避让、留守等行为的依据。
这样下来,“消息树”就显得非常重要,一定是大有来头的。首先,这个树必须是活的,高大的,周围只此一棵“独苗”。枯树随时会倒下,低矮的树承受不了多少重量,容易折断,致使消息消失,难以留存,周围大树多了,气味容易搞混乱,大家在周围树上“写”“留言”,集中在一起不好辨别。接着,这个“消息树”必须长在地势高、平坦的地方。平坦很好理解,大熊猫容易到达,其他动物也愿意经常去;地势高的地方风大,“消息”易传播且传播距离远。不得不说,这也有坏处,易传播也意味着易消失,所以,“消息”要保留时间长些,大熊猫就得增加“写消息”的频率。再者,“消息树”树干要壮实,表面不能太光滑,也不能裂隙太大。这个也好理解,树干细小后肢不容易搭上去,树皮光滑“消息”不容易“写”上去,裂隙大了屁股摩擦不舒服。当然,“消息树”周边有竹子和水源是最好不过了,有吃有喝有精神生活,就是理想的“小康”生活状态。还有,“消息树”的高大还有用处:如果大熊猫认为这是理想的栖息地,没准其它动物也会爱上它,就包括了大熊猫的天敌:豹、豹猫、金猫等食肉动物,有了这棵大树,大熊猫遭遇天敌,会立即上到这棵大树的顶端,天敌们见状大概率会望而却步的。
在秦岭,这种树,这种地形和植被条件还是比较丰富的。一般在山脊上,由巴山冷杉或是铁杉来完成。所以,单就大熊猫信息交换的需求,除了“消息树”外,竹林、水源、地形、植被等都不可或缺,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环环相扣,承担着各自的功能,共同支撑着野生大熊猫立体的“信息交流平台”。









(以上部分图片中有消息树 图片来自网络)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fuye5588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mingnet.com/4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