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可谓受尽磨难,不光要同日军作战,还要爬雪山过草地,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与国民党军周旋。
为了方便行事,女眷们放弃了打扮,齐齐剪了头发,戴上军帽,远远一看,与男子别无二致。但在1937年的延安,队伍中却突然涌现出一道靓丽的风景。两位女子大衣长靴,烫了卷发,涂了口红,引得所有人行注目礼。
其中一位女子和毛主席还颇有渊源,即使后半生到了台湾,还常常自斟自饮,为毛主席举杯祝福。
这位女子到底是谁?她和毛主席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
突然到访的“延安第一美女”
1937年1月,刚刚结束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进驻陕西延安,将这里作为了中共中央的大本营和作战指挥中心。
有了根据地,红军终于有机会停下来进行休整,不少人也张罗起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乐于助人的邓颖超充当起了红娘的角色,常常在领导干部和女兵们中间牵线搭桥。那段时间黄土高坡的窑洞里常有红烛通明,觥筹交错。
红军时期的邓颖超夫妇
不仅如此,共产党还敞开了怀抱,实行对外开放。也让延安迎来了到访的客人,中外记者们接连拜访,旨在记录下这股红色的革命力量是如何顽强的在贫瘠的土地上扎下根来。
不过此时却有一件事让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犯了难,那就是缺了一个翻译。虽然部分将士有留洋经历,但革命工作繁忙,哪能随身充当翻译?于是中央领导们便在队伍中寻找起了会说英语的文职人员。
此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她来延安不过两三个月,却早已经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吴光伟的打扮气质都和延安的女性格格不入。
她烫着时髦的齐肩卷发,无论什么时候出门都会涂上淡淡的口红,谈吐文雅,气质超群,哪怕穿着统一的青灰色军装,也掩不住她的曼妙身姿。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关于吴光伟是“延安第一美女”的消息就传了开来。
吴光伟
吴光伟有个英文名,叫Lily,所以也有不少人称呼她为“吴莉莉”,似乎这个名字更亲切,更符合她甜美的气质。她原本只是来抗大学习的,不过因为大学专修的是英语,于是就被组织拉去充当了翻译的角色。
1937年3月,美国合众社的记者厄尔·利夫带着采访任务从天津来到了延安。很快,采访的消息传到了吴莉莉的耳朵里,她接到了自己的第一个翻译任务:出任毛主席和朱德的翻译。
面对两位“重磅级”的中央领导,26岁的吴莉莉不卑不亢,有条不紊地完成了翻译任务。吴光伟在商学院念书时,学习成绩就位列前茅,获得过学院里最高的奖学金。她的英语实力毋庸置疑。
而翻译最重要的“信达雅”,对于吴光伟来说,也是手到擒来。她本就出生于富贵家庭,父亲是北京盐务局局长。两岁的时候,吴莉莉就随父亲去了北京,教育水平非一般家庭可比拟。
后来又转学到了上海,在这片繁华的十里洋场度过了自己的大学时光。从小到大,吴莉莉接触的都是最先进的教育。她本人也热爱文学戏剧,各国文化,知识储备强大。
在面对中西文化差异时,吴莉莉总能及时补充上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从中调和,保证记者和中央领导们都能听懂,翻译工作做的不可谓不出色,给在场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此在厄尔·利夫走后,吴光伟又被调去担任《法兰克福日报》记者史沫特莱的翻译。史沫特莱也是一位女性,虽然是一名外国人,但她对中国革命的奉献却是巨大的。
史沫特莱一直秉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国外发表中国革命的正面报道。还向美国申请了医疗援助,这才有了白求恩大夫的中国之行。
她这次来延安需要做一次深入的采访,不过,虽然党中央对史沫特莱照顾有加,她的要求都会尽量满足。但史沫特莱在延安已经待了不少时日,采访却始终进展缓慢。
史沫特莱无法适应延安的环境,这里很少有人能够和她进行顺畅深入的交谈,而且她喜欢穿大衣长靴,戴貂皮帽子。但这里的女性对这番打扮却十分不喜,这也让史沫特莱感觉到了一丝孤独。
那天,史沫特莱接到消息,说给她安排了一名秘书,在见到秘书的第一眼,史沫特莱眼神一亮,顿时觉得自己的采访要有进展了!
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
为了照顾在延安采访的史沫特莱,党组织直接将吴莉莉任命为史沫特莱的翻译兼秘书,在史沫特莱采访期间,与她同进同出。
吴莉莉搬到了史沫特莱的屋子里与她同住,在看到吴莉莉的第一眼,史沫特莱就觉得这个女子光彩照人,谈吐举止都透露着极好的涵养,一看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与同样拿笔杆子的史沫特莱能够谈到一处。
史沫特莱在延安
有了吴莉莉做翻译,史沫特莱的采访工作顺利了许多。在延安期间,她常常会邀请毛主席过来聊天。两人的话题也不仅仅局限于革命工作,诗词歌赋,文化习俗都是他们谈论的内容。
毛主席没有机会出国,对于国外的风光民俗十分好奇,有史沫特莱在,毛主席刚好有了询问的对象。吴莉莉担任史沫特莱的翻译期间,毛主席只要有空就会来到二人的住处一起用餐,边吃边聊,几个小时过去收获颇多。
虽然之前在厄尔·利夫采访时,吴莉莉就曾担任过毛主席的翻译,但当时属于公事公办,时间又短,吴莉莉和毛主席之间并未有什么多余的交流。这次吴莉莉才真正与毛主席有了交集。
原来脱离了战场上运筹帷幄的形象,私下里的毛主席幽默风趣,博闻强识,而且和人交往也没有什么架子,让吴莉莉颇为讶异和惊喜。
作为毛主席的翻译,吴莉莉不仅英语说得好,就连舞蹈也是一绝。
1937年6月20日,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齐聚延安大礼堂,参加由中国文艺协会主办的“高尔基逝世周年纪念会”。
整个礼堂都挤满了人,毕竟在抗战的紧张时刻,能够获得短暂的放松,那是所有将士都梦寐以求的事。
纪念会前面的流程和如今的晚会大同小异,领导发言,介绍高尔基的生平。但晚上,却别出心裁的演了一场根据高尔基小说改编的话剧《母亲》。作为品貌兼优的文艺积极分子,吴莉莉不光筹划了整场演出,还出演了话剧的主角:母亲尼洛芙娜。
或许,吴莉莉是属于舞台的,她在灯光下闪闪发光,整个人都沉浸在了角色里,表演细致入微,场下不少观众都被打动,坐在位置上暗暗抹泪。
被迫出走台湾
吴莉莉人长得漂亮,打扮时髦,还多才多艺,不免引得一些人嫉妒。但这嫉妒之心放不得台面上来,只能暗暗地将吴莉莉划进“不想交往”的圈子里。对于这些,吴莉莉全部视而不见,只专心做自己的工作。但一件事的发生,却让吴莉莉在延安再也待不下去了。
在这之前,吴莉莉曾经有过一段婚姻。对方是在北平大学读书的张砚田,两人在大学时相识,青年男女,感情浓厚,很快就步入了婚姻。
张砚田的学业优秀,被日本帝国大学录取,但他家境不如吴莉莉,难以承受留学的高昂费用。最后还是吴莉莉在毕业后工作,兼职家教,将挣得的钱大部分都寄给了张砚田,这才帮助张砚田完成了学业。
等张砚田回国后,怀揣着救国理想的两人就奔赴了陕西西安,参与西安的革命工作。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一事变不光影响到了中国的抗日形势,也影响到了两人的感情。
1936年西安事变时,吴光伟(左四)与“一二· 一二”剧团同事在西安合影
因为政见不同,两人选择了离婚。离婚后的吴莉莉来到了延安,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虽然吴莉莉刚离婚不久,但也是实实在在的单身人士,加之吴莉莉才貌双全,追求者众多。
自古“红颜祸水”,这种刻板印象也不免发生在吴莉莉身上。虽然她不在乎世人的眼光,但她身为一名革命者,为了不让这样的流言有损党中央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吴莉莉重新被调回西安工作。
在吴莉莉的心中,她坚定地想要回到延安的革命队伍中,那里是她的理想,她在那里度过了愉快的时光,结识了不少亲密的战友。并且她当时极具远见地看出了毛主席就是那个将带领革命走向胜利的人,她想要能够助毛主席一臂之力。
吴莉莉曾经多次申请重回延安,但都被拒绝了。无奈之下,吴莉莉只有在休息的时候,带上一些礼物去延安探望战友们。平日里工作也总是透着一股郁郁不得志的悲伤。
看她意志如此消沉,前夫张砚田总会送去关怀和照顾,许是二人尚有情分,几次三番下来便复了婚。而此时的吴莉莉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精气神,对张砚田的所作所为不做任何干涉。
1949年解放战争后,吴莉莉被张砚田带到了台湾,从此和大陆分离。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全中国被成功解放,但这份成功里,吴光伟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让她愈加烦闷。
在台湾的日子里,吴莉莉没有什么作为,每日闷闷不乐,借酒消愁。每次喝酒时,她都会对着大陆方向遥遥举杯,祝福那片土地上的毛主席。直到1975年,吴莉莉在台湾病逝。这位“延安最靓丽的女性”的故事才画上了句点。
晚年在台湾的吴莉莉(左二)
围绕在美女周围总是有很多闲言碎语,不可否认,吴莉莉是一名优秀的女性,她不光有美貌,还有学识,有工作能力,以及那个年代里稀缺的热情奔放。
和吴莉莉交往过的人,无不在回忆时对她赞赏有加。记者海伦·斯诺就在观赏过她的演出后,夸她“独领风骚,卓有魅力。”,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她的部分行为可能不被世人所理解。但时代在进步,相信像吴光伟这样的优秀女性会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fuye5588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mingnet.com/4908.html